当代大学生的成才之道与历史责任
 当前位置: 首页-资源基本信息 资源评价评价此资源 
  资源名称
当代大学生的成才之道与历史责任 打开资源  登陆注册
  资源类型 学术讲座
  关 键 词 成才之道 历史责任
  更新时间 2008年5月29日
  资源简介 郑强教授以他独特的方法和语言生动的讲述了当代大学生的成才之道与历史责任
 教师姓名 郑强
 性    别
 职    称 教授
 所在院系 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
 电子邮箱 tres@nju.edu.cn
 联系电话 暂无
 通讯地址 南京大学汉口路22号
  教师简介  郑强,1960年9月出生。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系主任,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85年到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从事新型有机硅材料研究。1988在成都科技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1988年至1990年在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研究所从事聚烯烃形态结构与性能研究。1990年至1994年在四川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92年至1994年作为中日联合培养到日本京都大学学习,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僖教授和时任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PPS)主席、日本流变学会(RSJ)会长T. Masuda教授;1994年获四川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4年10月至1995年3月以客座研究员身份在日本京都大学工学部从事多组分体系动态流变学研究。

  现任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系主任。兼任教育部高分子材料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流变学委员会委员、中国高分子科学委员会聚合物表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学术成就:(1) 将动态流变学方法引入两类最典型的"排斥效应(Repulsion effect)"导致相容的共混体系,对其相分离和相行为进入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长时区域特征流变响应以及时温叠加失效与相分离的定性和定量特征温度概念,丰富了多组分复杂体系流变学理论。(2) 将流变方法引入粒子填充导电复合材料体系,探索了小应变、大应变及体积膨胀与导电结构网络的变化及导电机制的关联,发现了非浓度唯一的动态逾渗现象形成的转变的微观机制。(3) 建立动态流变光散射组合方法,为获得真实Spinodal温度开辟了新途径。
  近年来负责主持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优秀年轻教师基金和骨干教师基金各1项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十多项。在Macromolecules, Polymer, J. Polym. Sci. Part B: Polym. Phys., Chinese J. Polym. Sci.,《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材料研究学报》、《复合材料学报》等本学科相关领域的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3篇,EI收录论文17篇。主讲研究生课程4门,培养硕士、博士各8人。

  曾荣获浙江大学“竺可桢基金优秀教师奖”(1998年),浙江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1999年),“浙江大学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称号(2001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1年)。
  标    签 暂无
  资源大小 295,890.54K
  适用对象 本科
  运行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s XP
评价人 评价日期评分
浏览者货收到了看见感觉 2010-1-28良好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 1/1页
   访问次数:19829   发表评价   评分 验证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最近资源学习用户
121060012
08-03
DG1324085
12-21
111120178
06-10
111190004
08-06
101170089
04-06
最新入库资源
资源好评排行榜
资源访问排行榜
资源推荐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