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资源名称 |
|
资源类型 |
南京大学名师名课 |
关 键 词 |
略 |
更新时间 |
2007年6月11日 |
资源简介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我校已开设多年。多年来,高校“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在不断进行实践探索、不断进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尤其是1998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经报请党中央同意,联合颁布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该《意见》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必须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统称“两课”,其中,“思想品德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并对其内容设置作了具体安排。这标志着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为主要内容的“思想品德课”得以定型,并在全国高校普遍付诸实施。我校严格按照“98方案”的课程安排,由当时的思想品德教研部负责,在大一本科生中统一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2005年初,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悉心指导下,中宣部、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调研,制定并印发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相继召开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工作会议,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根据有关规定,高校本科层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将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4门必修课。新课程设置方案实施工作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从2005级学生开始,在中宣部、教育部领导下进行试点,从2006级学生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遍实施。根据课程改革的实效,我校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并积极实施“05方案”,在大一本科生中统一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3学分。 |
|
 |
教师姓名 |
杨明 |
性 别 |
男 |
职 称 |
教授 |
所在院系 |
文学院哲学系 |
电子邮箱 |
yangming@nju.edu.cn |
联系电话 |
025-83592702 |
通讯地址 |
南京大学哲学系 |
 |
教师简介 |
一、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社会主义道德的框架体系”,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重点工程子课题,2001—2004年,主持。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先进文化和道德的基本观点研究”课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该课题同时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2004年度重大课题),2005,首席专家之一。
3、“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研究项目, 2005年度,主持。
4、2005年主持南京大学“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子课题2项
5、江苏省道德建设策略研究,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邀标课题,2006年,首席专家。
二、近五年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以第1署名人发表的学术论文
1、《中和精神与和谐社会》,《江海学刊》2005年第4期。
2、《信息时代政府治理的道德考量》,《学海》2005年第4期。
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4、《伦理文化视角中的宗教》,《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5、《中国佛教伦理文化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6期。
三、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1、《新世纪高校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创新》(论文),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南京大学,独立,2002年。
2、《现代儒学重构研究》(个人专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年。
3、《伦理新论》(合著)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5年。
4、《应用伦理的热点探索》(主编)获江苏省高校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年。
5、《现代职业道德与通用能力》,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第七届优秀教材二等奖,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工作研究会,主编, 2006。
|
|
|
|
|
|
 |
|
标 签 |
暂无 |
资源大小 |
链接 |
适用对象 |
本科 |
运行环境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