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南大校训
 当前位置: 首页-资源基本信息 资源评价评价此资源 
  资源名称
阐释南大校训 打开资源  登陆注册
  资源类型 学术讲座
  关 键 词 南大 校训
  更新时间 2006年10月9日
  资源简介 阐释南大校训
 教师姓名 王德滋
 性    别
 职    称 教授
 所在院系 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
 电子邮箱 tres@nju.edu.cn
 联系电话 暂无
 通讯地址 暂无
  教师简介 王德滋 地质学家、岩石学家。1927年6月出生于江苏泰兴。195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后留校任教,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1年起兼任行政职务,曾任副教务长、副校长以及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等职。他长期从事火山岩与花岗岩研究,在我国首次提出了次火山花岗岩这一概念,结束了学术界长期以来将火山岩和花岗岩人为割裂的倾向。他率先发现了S型火山岩,破除了国外同行认为不存在S型火山岩的观点。1997年,王德滋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南的七月,梅雨尚未过去,酷暑已经来临。在这样湿热的天气中,年过七旬的王德滋却照常上班,他要利用暑假进行科研。

  两位著名的地质学家影响了王德滋的一生,一位是他的同乡、我国地质学奠基人之一丁文江。他在一次调查煤矿过程中,不幸因煤气中毒而去世,年仅49岁,这在少年时期的王德滋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一位是地质学家谢家荣,他写了一本名为《地质学》的书,当王德滋在邻居家读到这本书时,一下子就被书中那一幅幅美妙的地质现象照片所吸引。在高中毕业时,他毫不犹豫地把报考中央大学地质系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并且如愿以偿。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从事地质工作十分艰苦,但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王德滋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并积极投身革命,加入了中共地下组织。

  1950年,王德滋成了新中国的第一届大学毕业生。留校任教后,他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了祖国南方的万山大川,专攻花岗岩和火山岩。

  不久,初出茅庐的王德滋就崭露头角。他在南京附近的娘娘山发现了罕见的碱性火山岩,并确认娘娘山存在一个距今一亿年左右的古火山口。从那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他依靠罗盘、铁锤、放大镜这三件"法宝",踏遍了福建、江西和浙江三省的山山水水。

  在以往的地质工作中,人们常将火山岩与花岗岩割裂开来,忽视了它们之间的成因联系。王德滋却把火山岩与花岗岩结合起来研究,提出了"次火山花岗岩"的新概念。他与同事合作进行"中国东部中生代次火山花岗岩与成矿关系"的研究,1990年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他仍主持一项与此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

  几十年来,他先后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和译著10部,取得了十几项重要科研成果,其中5项成果获得部省级以上奖励,对找矿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如他运用板块理论研究江苏、安徽和山东地区的橄榄安粗岩,为我国东部地区寻找火山岩型金矿提供了重要依据;在研究火山岩的物质来源时,他在我国江西首次发现了S型火山岩,随后又在华南发现了多处S型火山岩,对进一步指导找矿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在王德滋的科研生涯中,一大半时间都是伴随着行政职务度过的,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在科研道路上前进的脚步。1997年,他在古稀之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多人听到这个消息时,不禁惊问:他哪来的时间做学问?王德滋告诉人们,时间是一点一滴挤出来的。在文革下放农场期间,不能公开看业务书,他就把书一页页地拆散,剪成小片,随身携带,一有机会就拿出来看;在当领导时,他也不忘随身带上一本业务书,每逢开会时,或会前读一点,或会后看一会儿,哪怕只有几分钟的空隙,也要写一张读书卡片。在60岁以前,他每天至少有12小时以上的工作量。

  标    签 暂无
  资源大小 4,623.27K
  适用对象 本科
  运行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s XP
目前没有评价
   访问次数:28329   发表评价   评分 验证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最近资源学习用户
PX1907816
01-06
jwc
11-14
1212012
10-22
MF1636045
11-28
9810063
11-27
MP1702107
11-06
DZ1529015
05-31
010004
04-19
DG1529052
09-12
xujun
06-17
9403644
05-31
YZ1617110001
05-09
最新入库资源
资源好评排行榜
资源访问排行榜
资源推荐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