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时间记忆
最新文章
最新评论
搜索
 
门庭冷落的“精品”
[ 2012-12-14 9:23:00 | By: tn0008 ]
 

来源:中国新闻网http://news.qq.com/a/20101210/000732_5.htm

就在CORE开始把开放课介绍给国内高校的同时,在中国教育部的支持与资助下,带有中国特色的开放课程“精品课工程”出炉。

2003 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其中阐释“精品课工程”建设目的:“(精品课程)促进现 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进一步促进教授上讲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提升我国高 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王龙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务处高等教育研究室教 师,对“精品课工程”有着长期的研究。据他介绍,“精品课工程”是世界范围内开放教育资源实践的一部分,中国的精品课与国外的公开课相比,精品课采取逐级 遴选、内外结合的方式,为激励和保障课程质量,教育部会给予精品课资金支持和荣誉评选。一些高校会对获得承担精品课程资格的骨干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 时给予优先考虑,课程教学建设经费也会予以优先支持。

CORE高级主管延二芳认为,教育部推出“精品课工程”,有个背景就是高考扩招后,一些地区的高校教学质量下降,精品课的推出,希望对这些教育落后地区和一些教学质量不高的院校起到指导和提高的作用。

在 CORE“掌门人”王逢旦看来,国内精品课与国外开放课有本质区别:中国的精品课有政府支持,学校积极性高,参与精品课的教师可以从国家获得经济与名誉的 奖励;国外的开放课没有政府参与,各学校都是自己找钱,授课教授们也许会因为开放课获得很大声誉,有更多的学生愿意报他的课,他的著作可能也会因此更受欢 迎,但这都是来自民间的认同;同时,王逢旦认为国内的精品课内容“深”且“芜杂”,不如国外的开放课程那样适合学生学习掌握。“另外精品课几乎没有更新, 做完就完了。而国外开放课程总是留下教授的邮箱甚至电话,他们有时会根据观看者的意见改进自己的课程。”

笔者从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上看到,截至2010年11月10日,国家级精品课程已达3523门,省级精品课程8409门,校级精品课程8034门。

但现实状况是,“淘课族”们对国内精品课的了解甚少,一些知晓的网友也对其评价不高,有网友在百度知道中写到:花那么多钱做了很多重复的精品课,但很多人不能用,因为没有权限。很多精品课就为拿到资金,拿到项目,做完一件事情就结束了,哪管推广?

“那 些‘精品’,不是网页打不开,就是堆砌了一些不知所云的所谓论文!”北京某高校的一位博士生直言不讳。他曾帮导师申请过国家级精品课程。“只要录一段上课 视频,再把课件什么的交上去就行了,根本没有从接受者的角度进行过任何考虑和设计。”他坚信,这样的网上课程,对自学者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笔者发现,其实像北大、人大等一些高校也有自己的开放式课程。为检验国内大学的精品课是否能顺畅地观看,笔者点击人民大学网首页的“开放课程”,即可进入一个名为“网上人大开放课程”的页面。用户经过简单注册后,就可以选择课程开始“上课”了。

课 程包括管理类、法学类、文学类、经济类、基础类五大类22门课。随意点击一门课,出现的是课程大纲、课程讲解、综合练习、例题分析、相关案例、样卷、参考 文献。但课程以文本和PPT形式呈现,没有老师、没有学生、没有课堂互动。“和自己看书也没什么不一样”,一位网友留言说,“上过一次就够了,觉得很没 劲。”

在北大教学网上,可以找到108门公开课,与人大相比,北大的公开课看起来精致许多,附有资料图片和视频,甚至还有部分学生作业。清华大学网站上也有精品课设置,打开还比较顺畅。

事 实上,目前许多国内高校都在自己网站推出了“精品课程”,这是按照教育部推行的“全国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设置,将各个学科的优秀课件放在网上。但是, 除少数院校外,很多尝试观看的人都在抱怨“不是打不开,就是一堆枯燥的PPT”,形式大于内容,根本没有从听课者的角度考虑过。

不仅是网民,CORE主席助理卢健也经常遇到打不开某些大学精品课网页的事情,他认为国内只有财大气粗的清华,能做到精品课网页始终能顺畅打开,内容也比较精致,水准在国内是最高的。

“不是钱的问题”

总体而言,无论是高校的“精品课”还是CORE网站上公布的开放课,与“人人字幕组”等提供开放课视频的网站相比,都有些门庭冷落、乏人问津。

对 此,王逢旦认为,一是因为国内高校以及CORE宣传乏力;另一方面,他觉得现在受追捧的开放课都是中国网友接受起来比较容易的基础类课程,“而且有中文字 幕”。而CORE组织高校翻译的课程很多是专业程度很深的课程,不易引起普通网民的兴趣。“MIT的开放课程除了有适合大众观看的外,也有很多是属于与世 界各高校资源互换共享的部分,那里的很多课件只适合学术界的专业人员。”

但真正原因可 能不仅如此,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无论是参与开放课内容建设的门户网站还是像“人人字幕组”这样有大量网民基础的网络论坛,其人气都是国内院校及 CORE的网站所无法比拟的。对此,CORE主席助理卢健,近日拨通了“人人字幕组”的联系电话,希望双方有所合作。“既然大家做的事情有交集,都是想把 外国名牌大学的开放课程更好地介绍到中国,能不能探讨一下合作的可能?”卢健在电话中表达了他们的意愿,对此建议,“人人字幕组”给了明确答复,“完全可 以合作”。

但是,除了网站人气问题,在内容建设本身,CORE及高校网站也缺少亲和 力。CORE翻译的都是文本格式的内容,而视频节目中却没有中文字幕,所以一直不被网民关注。不仅如此,国内的精品课被翻译成外文的也少之又少,在 CORE网站上,目前只有区区的20多门。王逢旦解释这种现象时说:“中译英要比英译中难很多,而且成本也更大。”

翻译问题限制的是国内开放课向国外推广的力度,而对于国内精品课在国内也乏人追捧,则有更深层面的原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校长沈士团谈到了中国老师们的顾虑:“有的课程我们和别的学校一样,已经放到校园网上去了,但是要放到社会的网上去,你就要琢磨我们的很多课程水平是否能达到。有的老师也怕自己的课件被抄。”

清 华大学的李向荣则干脆不看好开放课在中国的发展:“不是钱的问题,MIT在开放课程中有专门的工作小组,组织工作做好了,教师的时间负担就很小。清华可能 还做不到,老师参与开放课花费精力很大。另外清华的课程建设还任重道远,首先要把自己的东西搞好,才能拿出来。但这个日程表我就说不好了,总之我没看出有 什么太大希望。”

中国地质大学原校长赵鹏大认为,国人骨子里就没有资源共享的习惯:“开放课程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实施起来很难。”“(开放课)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理念,我们总是习惯于你搞你的我搞我的,为什么说我国很多科学研究低水平重复?就是因为互相不通气,资源无法共享,重复建设。”

除 此之外,资金依然是国内开放课不得不面对的制约因素。随着惠勒特基金会给付的经费难以为继,王逢旦不得不考虑CORE如何支撑下去的办法。“免费的原则我 们要绝对遵守,开放课程是绝对免费的,但我们可以做服务,比如帮助学生参加考试。我们也在想,是不是把一些公司的介绍放到我们的网上去,以增加收入来源。 另外也想过设立会员制,与普通网民比,会员将有考试的权力……不论怎样,提供免费资源的同时是需要运营成本支撑的,没有任何收入,最后只能导致免费资源枯 竭。”

 
 

发表评论:

    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