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十年来,通过实施“985工程”,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效。为深入总结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经验,更好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著的努力,加快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本报从今天开始,推出关注高水平大学建设系列报道,介绍部分高校的一些探索和进展。
今年2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批准了高温气冷堆核电站重大专项实施方案。国务院领导称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工程之一。清华大学成为该重大专项的主要技术承担单位,而这只是清华大学始终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立足世界科技前沿开展科研工作的成果之一。
“在国家大力支持下,10年来,清华大学快速发展。”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说,“完成重大专项是国家交给清华大学的重大使命,也是清华大学推出高水平科技成果和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大机遇。”
10年来,清华大学始终坚持结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确定支持重点,积极争取重大科技项目,提高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服务于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以适应国家发展要求为导向调整学科结构
建设一流大学,要把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促进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放在首位。这是清华大学历届校领导的共识,也是该校的优良传统。
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一直是清华大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特色。上世纪50年代,清华大学为我国成功研制“两弹一星”输送了大批骨干人才。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国家相继实施“863计划”和“973计划”,对高校参与国家科研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适应国家社会发展新的要求,清华大学开始主动调整学科结构,在已有的学科条件上,完成综合性学科布局。就在这个时候,国家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清华大学纳入“985工程”,对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若干所高校给予资金支持。
仅用了3年时间,清华大学就基本完成了综合性学科布局,在保持师资队伍总量不增加的情况下,实现了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重点学科从1998年的29个增加到2001年的49个,增幅达70%。
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王大中院士说,学科布局的调整完成,标志着清华大学已经完成了从多科性工业大学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过渡。
随后,清华大学又明确提出以项目带动学科建设,组织了20多个基础研究、科技攻关和产业化校级重点项目与一批院系级重点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为后来学校争取国家和社会各类科研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985工程”一期建设结束时,清华大学主要的科研指标都超额完成了原定计划。1998年到2001年,学校科研经费翻番,年均增长27%,3年累计获国家奖31项、省部奖290项,均居全国高校首位。
承接国家重大专项,学校超前部署重点支持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在我国最早开展了高温气冷实验反应堆的研发,20多年来,经过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系统集成、实验堆建设等阶段,于2000年12月建成“863计划”重点项目——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
2004年,在来自30多个国家60余位国际原子能专家的注视下,高温气冷实验反应堆实现了“不插入控制棒下反应堆丧失冷却”的核安全试验演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卡达克评价说,中国这个满功率运行的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实验堆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座,它的技术及安全水平已步入世界前列,美国希望从这个实验堆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2007年1月,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负责人之一、清华大学教授吴宗鑫对记者说:“在研制过程中,我们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加强了基础集成,在很多领域进行了攻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在未来核能的核心技术领域抢占了一席之地。”
2008年年初,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正式成立。这是清华大学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整合资源、凝练重点方向、发挥综合性学科优势的结果。
清华大学主管科研的副校长康克军说:“学校十分重视瞄准国家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组织科研队伍,开展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系统集成,让国家的资金投入取得更大的效益。”
计算机互联网络、集装箱检查系统、地面数字多媒体电视广播传输标准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都是先得到学校前期支持,逐步积累成果,然后才争取到国家有关部门科技计划的支持。
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是清华大学近年来最成功的重大科技项目之一。该系统通过多学科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形成了有100多项专利的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体系,在世界上首创了加速器辐射源移动式集装箱检查系统,使我国成为这个行业的引领者。该项成果获得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产品已出口世界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占有率居全球第一,为我国打造了一个国际高科技品牌。
不负厚望,拿出一批有重大影响科技成果
从2002年年底到2003年年底,清华大学用一年时间举行了第15次科技工作讨论会,其间恰逢国家开始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了以加强自主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方针,清华也随之确定了主动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的发展方向。
2004年,“985工程”二期开始实施,国家的强力资金注入,推动清华进入“重点突破、跨越发展”的新阶段。学校认真规划了7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7个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和8个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建设,并逐一论证实施。
康克军说,这个阶段,我们要努力建成若干个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基地,在若干个重要的学科方向取得突破或产生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
5年来,清华大学在继续支持前瞻性交叉学科基础研究的同时,重点支持那些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任务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团队。2007年,全校科研经费比2003年增长了9亿元;承担国家、地方和企业的重点、重大项目58项,比2003年增长87%。在200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评选中,清华获奖17项,这是自2000年我国科技奖励数量大幅调整以来,该校获国家科技奖数量最多的一年。
世界上首例利用血管内皮抑制素开发的抗癌药物──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研制成功,被国家批准为生物制品一类新药。“纳米人工骨”获试生产注册证,成为我国可在市场上公开销售和应用的首个纳米医药产品。我国首座超低能耗示范楼在清华建成,集中展示了近百项当今最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产品,是我国首个以真实建筑物搭建的建筑节能技术试验平台。
在众多成果中,影响最大的当数清华大学牵头承担建设的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的核心网——第二代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这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一代互联网,其中3项创新性成果属国际首创,对提高我国在国际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竞争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006年9月23日,清华大学在新一代互联网主干网鉴定会现场,通过互联网进行了多点微创肿瘤切除手术视频转播演示。通过大屏幕,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笔管粗细的手术刀在肝脏旁游移,蛛网般密布的血管也清晰可见。这类转播使参加会诊的医生可以在各地进行讨论、指导、点评,而这种高清晰视频的转播,是第一代互联网不可能实现的。
中国从第一代互联网的“跟随者”变成下一代互联网的“领跑者”,清华大学作为牵头单位,作出了重要贡献。清华大学参加这个项目攻关的共有60多人,占直接参与该项目科研人员总数的1/6。
“我们建设一流大学有一个很明确的观念,不仅要站在国际学术前沿,更要始终面向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表示,积极承担大规模、有组织的重大科研项目,担当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大使命,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是我们创建一流大学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本报记者 杨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