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时间记忆
最新文章
最新评论
搜索
 
大学生网上匿名点评教师应慎行
[ 2008-6-29 14:39:00 | By: tn0006 ]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8年6月27日第2版
 
    网上点评任课教师有客观的评价,但也不乏偏激的言论

 

  时值期末,在许多高校发放问卷让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点评的同时,网上匿名点评教师也开始在一些地方风行。但一些教师在上网时发现,学生在网上匿名点评自己,点评词有好有坏,有些甚至让人难以接受!


  大学生为何乐于到网上点评教师?教师又该如何看待?此举利弊如何?这已成为高校师生关注的热点话题。


  学生:匿名点评可说出真实想法


  在一个名为“点评老师网”上,记者发现福建各大高校均已被列入其中,点开任一高校的链接,便可看到该校部分教师已被学生“品头论足”。


  今年3月,福州大学法学院2005级学生小黄注册成为该网站的会员,且不时上去发发帖。小黄说:“在现实中师生对话的机会比较少,学生也不敢当面表达对教师的看法,而点评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在师生交流上显现出独特的优势,较之面对面的方式,它更容易让一些内向的学生说出真心话。”


  一些学生表示,当前不少高校期末组织学生书面点评教师,全部要求学生填写真实姓名和专业年级,学生根本不敢写出内心真实想法,只能拣好的说。另外,学生在书面点评时,短时间内要填写对一学期所有任课教师的评价,根本无暇看每一个评分细则,只能应付了事。


  “虽然网络上的点评纯属学生的个人观点,并不具有权威性,但有一个平台能够了解到众多学生的看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福建师大文学院2006级学生小付说,在点评网上浏览了有关选修课程的帖子后,选修了该校陈国瑞教授的“篮球裁判的规则和艺术”课,结果的确让他受益匪浅。


  采访中,一些学生对网上匿名点评教师表示担忧。他们认为,在网络上公开披露教师的隐私和不足,或者对教师过分批评,会有损师生关系,增加教师对学生的成见,这对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极其不利的,极有可能使师生关系对立化,进而陷入猜忌之中。


  教师:期待客观评价而非恶意谩骂


  面对学生在网络上的“品头论足”,一些教师表示可以接受。福建师范大学教师徐婷婷说:“一个教师的授课效果怎么样,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网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向教师反馈意见的平台,是值得提倡的。但学生点评教师应真实客观,而不应把一些和教学无关的看法也加入在内,如教师的容貌、隐私等,更不应该涉及人格问题,因为这样的评价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网络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教师也可以在看到这些相对真实的评价后扬长避短,与学生形成良性的互动,我们对此非常欢迎。”福建师范大学教师韦樟清说,一些学生在网上对教师的谩骂,甚至人身攻击,则是逞一时的口舌之快,非常不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正常沟通。


  韦樟清表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学生完全有权利对教师提出自己的要求或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方式可多种多样,如通过私下交流等正常渠道反映。学生与其在网络上打开天窗说“狠”话,不如用幽默、调侃的语气,委婉的方式点评,反而显得更有涵养,也更容易让教师接受,毕竟教师也有自尊,也要面子。


  一些教师则对学生网上匿名点评表示不接受或不理解。福州大学张老师说:“俗话说得好,家丑不可外扬,教师是人不是神,教师也会出错的,胜似亲情的师生之间有什么不能平下心来沟通呢?没有人愿意看到自己被人背后议论,更不用说谩骂了。”


  专家:师生应理性看待网络点评


  采访中,不少教授指出,点评网作为一个商业网站,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制造更多的噱头,如何吸引更多的眼球,它的内容也必然为制造更多的噱头而服务。因此,网络上的信息不可不信,但也不可全信。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叶信治认为,在网络匿名注册的大背景下,部分网友发表消极或失实的评论是难以避免的,在泛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事情有意无意地由现实中被搬到了网络上,成为一种时尚。学生在网上点评教师,有积极的,有消极的,有可信的,也有失实的,需要大家理性地去判断和看待。


  叶信治说,网上点评教师为师生互动增加了一个全新的交流平台,还是很值得肯定的。通过网络公开的沟通方式实现师生互动,既能将教学情况通过网络公之于众、接受大家的监督和反馈,又可使点评者无被打击报复之虞而能直抒胸臆。如果利用得当,不失为一个实现师生良性互动的有效渠道。


  叶信治表示,教师可根据点评发扬优点、改进不足,完全可以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由于学生们对教师评论的匿名性以及网络信息的庞大和无序性,评价并不能因此说明一个教师的水平,充其量是个“个人化”的评价,所以可信度有待教师自身判断。


  一些接受采访的教授告诫大学生在发表点评时,要谨言慎行,切实依照客观的具体事实,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不要妄加恶意贬低、诋毁教师。(本报记者 龙超凡 通讯员 肖海)

 

 
 

发表评论:

    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