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时间记忆
最新文章
最新评论
搜索
 
中国教育技术50年的发展历程
[ 2008-1-28 17:12:00 | By: tn0006 ]
 
摘自《中国高校教师教学博客》
 
       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实践和研究领域,在美国开始于19世纪末期的视听教育和程序教学运动,在中国则是以“电化教育”的出现为标志。“电化教育”的发展在中国教育技术发展历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与国外不同,在国外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总是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而把这些媒体用于教育并冠以不同的名称,如视觉教育、视听教育、教育媒体、教育传播、教育传播与技术等等,然后逐步演变为“教育技术”。这种概念的变迁,反映了教育技术的发展。但在中国,自从30年代以来,一直用“电化教育”这个概念来表示运用先进的媒体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尽管这一概念的内涵不断地进行扩充,以把最新的教育技术纳入其中,但是这一名称却始终没有改变,表明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在中国很多时候把“电化教育”作为“教育技术”的同义语。从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基本上可以把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具体分为三个阶段:本世纪20年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萌芽阶段,建国以后到“文化大革命”之前的初步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之后到现在的重新起步和快速发展阶段。

(一)中国教育技术发展的萌芽阶段

    中国教育技术发展的萌芽阶段是指本世纪20年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这一阶段主要是运用幻灯、播音、电影等媒体进行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活动,由此揭开了中国电化教育发展的序幕。

    1919年开始幻灯教学的实验;

    1932年成立了“中国教育电影协会”;

    1937年建立了“播音教育指导委员会”;

    1940年,教育部将“电影教育委员会”和“播音教育委员会”合并成立了“电化教育委员会”;

    1940年,当时的国立教育学院设立电化教育专修科,1948年改为电化教育系,培养电化教育专门人才;

    1948年8月中华书局出版了《电化教育讲话》。

    总体说来,解放以前在新科技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国外视听教育的影响下,由一些学校和学者倡导,中国电化教育初步发展起来了,并在教育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始终还处于自发的状态。

(二)中国教育技术的初步发展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1949年11月在文化部科技普及局成立了电化教育处,负责领导全国教育技术工作。

    1.播音教育和电视教育成为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1949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举办俄语讲座,后又改为俄语广播学校。每年参加学习的学员达5 000人,到1960年,累计招生19万多人。

    1960年起,上海、北京、沈阳、哈尔滨、广州等地相继开办电视大学,培养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学校电教促进教育改革

    在高等教育方面,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许多高校开设了“电化教育”、“视听教育”等课程。另外,一些高校开始尝试利用视听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特别是在外语教学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1958年前后,中国掀起了教育改革运动,推动了高等学校和中小学电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北京、上海、南京、沈阳等地相继成立了电化教育馆,负责开展中小学的教育技术活动,取得了很大成绩。

    总之,从建国后到“文化大革命”之前的16年,中国的电化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促进了教育和社会的发展。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电化教育工作处于停顿,甚至在倒退。

    (三)中国教育技术的重新起步和迅速发展阶段

    “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国的教育技术重新起步。从本世纪20年代视听教育引入中国并定名为“电化教育”以来(1993年,原国家教委发布了“高师本科专业目录”,正式将“电化教育”专业改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我国开展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已经有70余年的历史,但真正意义上的大发展,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这20年。

    1.国家重视和改革开放为教育技术的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1978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制订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

    1983年,邓小平同志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这三个面向,从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肯定了教育技术的作用,奠定了教育技术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1984年,邓小平同志在上海视察中国福利会儿童计算机活动中心时指示:“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文件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广播电视教育和学校电化教学,推广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抓好教育卫星电视接收和播放网点的建设,到本世纪末,基本建成全国电教网络,覆盖大多数乡镇和边远地区”。这为中国教育媒体技术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在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指引下,改革开放又为教育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使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得到了蓬勃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技术体系,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2.学校电化教育的发展

    从1979年开始,教育部成立了电化教育局和中央电教馆,负责全国的电教管理工作和业务工作。到1985年底,全国已有2253个县(区)建立了电教机构,占全国区县的95%左右,全国800多所高等院校以及许多中小学都先后建立了电教中心与电教室。在各级电教机构的积极组织和努力工作下,中小学和高等学校的电化教育工作迅速开展。据1995年底对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缺贵州省)的统计,“八五”期间我国教育技术总投资为11亿多元,其中财政预算内投入占80%,预算外投入占20%,平均每年投入23亿元。由于国家和地方对发展教育技术的重视,我国用于现代化教育的设备、设施在20年间有了较大的更新,为教育现代化建设打下较好的物质基础,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电教教材建设作为开展电化教育活动的基础性工作在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优先的地位。我国中小学的电教教材建设经历了从投影、幻灯(80年代初期)到录音、录像(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初期),以及到现在以多媒体组合教学形式为主的几个发展阶段。中央电化教育馆及地方各级电化教育馆为中小学组织编制了大量的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等音像电子教材。随着电教教材市场的发育和逐步规范,还涌现了一批专门生产音像教材为教育服务的企业。一些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还自己开发制作了适合教学需要的音像电子教材作为教学的补充。截至到1995年底,用于教育过程的音像电子教材中,幻灯、投影片有8.3亿张,录音教材1716万小时,录像教材1708万小时,计算机教学软件28万个,光盘3.9万张。

    3.远距离教育的发展

中国远距离教育的发展,不但速度快而且规模大,它为提高我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多快好省”地发展我国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举世瞩目的中国广播电视大学。该大学自从1978年创办以来,80年代飞速发展,到90年代初,已经形成了一个由中央电大、43所省(计划单列市)电大、575所地市级电大、 1500多个县级电大组成的远距离高等教育系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远距离学校。这也是中国教育技术发展中所取得的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我国广播电视大学的教材建设也有很大发展,由借用普通高校的文字教材,配套录制“课堂搬家”式的音像教材,变为自行编制适于远距离教育要求的、相互配套的文字与音像电子教材。

    1986年创建的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标志着我国充分运用教育技术为手段教育的发展又开辟了一条重要渠道。它作为隶属于教育部、制作和播出各类电视教育教学节目的国家级专业电视台在卫星电视教育方面已经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截至1997年底,我国已经建立教育电视台、收转台940多座,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1万多座,放像点6.6万多个。已经形成了一个以中国教育电视台为中心、以遍布全国的教育电视台、卫星地面接收站和有线电视网为依托的卫星电视教育网络,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电视节目传输接收网络。中国教育电视台的三套节目每天共播出47小时,卫星节目从早晨6:00到深夜24:00,实行不间断播出。节目内容包括文化、科技、体育、德育等方面,覆盖了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和老年教育,尽可能多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各类教育的需求。

    4.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和教育软件发展迅猛

    随着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正在快步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应用为基础的教育信息技术正在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主流,发展计算机教育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内外的实践证明,计算机教育对于转变教育观念,促进教育改革,加速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以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美国,自从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问世后不久,人们就试图把计算机应用于教育。1958年IBM公司开发出了最早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系统。此后,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发了大型计算机辅助教育网络系统,其中较著名的有PLATO和TICC-IT,为计算机教育应用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我国从1978年科学大会之后提出了发展计算机辅助教育项目,并于同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率先成立了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专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1981年,我国有了自己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和辅助教学管理系统,如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微机辅助BA-SIC语言教学系统”,北京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的“高校课程表自动编排系统”等。1984年以后,在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CAI发展很快。为了抵制大量进口国外教育微机,国家还于1986年组织一些高等院校和工厂研制生产“中华学习机”。1987年,作为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我国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发了一批中华学习机教育软件,为教育软件的开发奠定了基础,积累了一定经验。到80年代后期,中小学校计算机装机总量达到10万台以上,已有上千个面向中小学的教学软件开发出来,通过评审正式发行的就有150个。

    进入90年代后,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PC系列计算机相继进入学校和家庭,多媒体PC机开始应用于教育,教育领域计算机应用的需求日益高涨,从而对教育软件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的教育软件也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

    最先走入市场的是教育管理软件,涌现出了一批从事教育软件开发的软件公司,使教育软件市场迅速升温。如北京科利华公司(CSC校长办公系统)、北京新未来电子技术公司(园丁校长办公系统)等。

    到1995年,中国的教育软件市场已基本形成。产品已不仅仅限于教育管理软件,也开始向家庭教育、学校课堂教学、社会教育等领域进军。如北京科利华公司推出了“CSC电脑家庭教师(小学版、初中版和高中版)”、“CSC电子备课系统”系列软件,“树人”家庭教育系列软件,“无师通”多媒体导学系列软件、武汉大学“华软”系列多媒体智能教育软件,翰林汇多媒体教育软件和深圳“鹏博士”多媒体教育软件。此外,还有一些小型的教学软件,如轻轻松松背单词、苏琳英语等等。

    在高等教育方面,1993年以来,原国家教委先后组织专家成立了高校文、理、工、农、医、外语等学科的CAI协作组,开发了大量的软件。同年在对122所工科院校的调查中发现,其中的117所学校共研制或者使用了教学软件1764件。目前由教育部组织研制的课件和试题库有100多种,其中“计算机辅助大学物理系列教学软件”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好评。

    同时,我国还研制了一些课件开发工具,如方正奥思、神州之鹰等多媒体创作工具。

    所以,总的看来,中国的教育软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开展计算机教育的良好环境,而且逐渐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

    1996年9月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颁布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软件规划》(1996~2000年),明确地提出了我国“九五”期间计算机教育软件研制开发的目标和实施目标的主要措施。1996年国家计委又将“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列入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首期投资1500万元,该项目已于1999年7月结题。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发展,加速我国教育软件研制和生产的进程。

 
 

发表评论:

    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