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时间记忆
最新文章
最新评论
搜索
 
中国学生能否也享有“间隔年”
[ 2008-3-6 8:10:00 | By: tn0008 ]
 
摘自西安教育网
    
      如何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如何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积极性?诸如此类问题困扰着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也有很多老师研究出了这方法那理论,但真正起作用可推广的却少之又少,原因何在?只因这些理论和方法多是通过外因起作用,不能真正促使学生的内省功能产生作用,自然产生不了多大作用!

      学生厌学的原因可以说复杂多样,但压力过大,时间太紧,枯燥无味是最主要的原因。在此,我们可以算一笔帐:一个孩子从6岁入学一直到大学毕业,中间需要经历16年的时间。这16年除了短暂的假期外,其他时间学生全部在学校度过。每天8个小时,在一些农村学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甚至达到了十二三小时,再加上明里暗里的加班加点,假期补课,学生休息娱乐的时间可以说少之又少,每天充斥大脑的便是ABC、XYZ……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缺乏休息,缺乏动力,哪个不烦!谁能不厌!

      怎么办?

      我们不妨借鉴一下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有关做法。据《参考消息》载文称,美国学生日益青睐“间隔年”。所谓“间隔年”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向学校提出休学申请,然后自由支配一年的时间,一年后返回学校即可。

      在美国,一些高校的负责人说,提出入学申请但随后又要求延期入学的学生数量正在增加。科尔盖特大学副校长亚当·温伯格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进入大学却无心学习的孩子,他们有着种种压力造成的身心失调、逃学、嗜食等,他们可能需要花一两年时间进行调整。”在高中和大学之间度过一个“间隔年”的情况在其他国家(尤其是英国)更为普遍,在英国,有超过10%的学生会选择参加间隔年活动。

      为什么西方国家的学生如此青睐“间隔年”呢?举一个例子可以看出。马里萨·阿斯蒂斯感到精疲力竭,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她的成绩就一直非常优秀;在中学里,她学习勤奋,生活忙碌,几乎从不浪费每一分钟时间;如今,她被马里兰大学录取,并获得了全额奖学金。然而,这也意味着学习负担和家长同学以及她给自己造成的种种压力会一股脑儿向她袭来,她希望能够在走进大学之前稍事休息。于是她决定卸下包袱,延期入学,去喘口气并获得成长经验。

      实践证明,那些离开并在一年后返回校园的学生确实受益匪浅,这段时间的经历帮助他们更加体会到学习的意义。索恩·林特尔斯在去年上大学之前的一年中,到南美等地教书,她说,这一经历使她迅速成长。

      那么,中国有没有实行“间隔年”的必要呢?完全有必要。因为:

      1. 中国学生的课程压力过重,父母期望值太高。过重的压力,过高的期望,使学生的心理压力太大,长此以往,必然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给学生一段时间,让其得到放松就显得十分有要。

      2. 中国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急需要改正,改正的方法需要有充足的时间做保障。

      3. 一直以来,学校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偏重于说教,忽视了让学生自己到生活中去体验的教育途径,因而导致效果不够理想。在知识经济时代,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和体验,会更深刻的理解学习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间隔年”给了学生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学生在这一年的时间内可以充分体验到学校以外的生活,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或参加社会实践,或放松身心。在这一阶段内,学生可以进一步体会到知识的重要,体会到学习的意义,回到学校后,可以更加集中精力,学习上更加投入,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我们热切期盼教育专家们能够早日关注这一问题,使我们的学生也能够早日享有“间隔年”!
 
 

发表评论:

    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