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节约型社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1]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制约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教育部要求把建设节约型学校作为学校发展战略列入到“十一五”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建立节约型大学就是要追求教育现代化与最大程度节约教育资源相统一与和谐的大学教育新模式,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但长期以来,由于国办高校的教育资源大都是国家分配,教育资源的配置与管理存在许多弊端,浪费程度严重,造成教育资源短缺。优化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探索建设现代化节约型大学的有效途径是当务之急。
一、高校教育资源短缺的表现
1. 教师资源流失。一方面因激励机制不健全,人文关怀不具体,使教师有意无意地将时间、精力浪费于非教学非科研工作中,造成教学、科研水平不高,潜在的教学与科研资源不能增殖。另一方面,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待遇水平不高,造成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流失。
2. 学生资源浪费。一些专业设置不合理,缺乏竞争力,无法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有用之才;由于管理工作不到位,思想教育缺乏,导致少数学生理想淡化、学习目的不明,将大量的时间用于非知识和能力培养,学习效率低下,优秀苗子进校,却不能培养成才。
3. 管理人员量多质低。在中国的大学中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行政管理体系,其人数远远超过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数量。例如:北京大学教职工总数是 8000名,行政管理人员占教职工人数的三分之二,第一线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只占教职工人数的三分之一 [2],其他大学情况大体相当。管理人员中高级管理人才、管理大师缺乏,管理人员普遍缺乏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及其能力。
4. 教学与实验用房、设备严重不足。有的高校教学大楼、实验实训大楼、学生运动娱乐场所和院系办公用房紧缺,教授和副教授无办公和带研究生的地方,实习实训用房人均不足 1平方米,学生无自习场所、文娱体育场所,图书馆人满为患,有的学生长期得不到学习条件的保障,就放松学习,到网吧、歌舞厅等场所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
5. 财力资源配置不合理。高校财力资源来源渠道受限是引起教育资源短缺的原因,但配置不合理是造成资源短缺更重要的因素。分配采用切蛋糕式,无关紧要的项目投入繁多,管理费用过高,教学与科研建设、学生学习与生活设施、教职工福利等方面经费投入不足,重点建设项目投入不足。另外在执行中把关不严,高价、重复购置等造成财力资源流失;预算计划和执行、决算清查缺乏科学合理的调控。
6. 物力资源管理不善、浪费严重。有的高校缺乏对新上项目进行反复论证和预算,导致部门间、院系间教育资源重复购置、闲置和浪费;实验室的设备、校舍等调剂力低,缺乏资源的统筹管理与利用;实验室开放率低,生锈老化等导致仪器设备报废现象严重存在;图书重复借阅率低,翻新率低,对师生开放少;设备维修技术人员缺乏,设备故障不能处理,设备利用率低;有的设备购入不建制、不清查,公作私用,办公用品购置无计划,浪费现象普遍存在。
二、产生教育资源短缺的根本原因
产生教育资源短缺的根本原因是高校的管理资源贫乏。这是因为:
1. 管理资源中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部分高校机构臃肿、激励机制缺乏,行政权利泛化,岗位职责不明或纷乱;现代社会已进入“人本管理”和“能本管理”时代,而许多高校还停留在官本管理时代,科层制强化着学校内部的“官本位”思想,一个人只有职位越高才能拥有更大的职权和在组织中获得更多利益的机会,这就客观地鼓励教职工追求职位,造成层级间的人员间隔,部门间的工作协调困难 [3];在行政与教学、科研人员的工资福利分配中,只重视教师按工作量和科研量考核取酬,管理人员则没有具体科学的考核取酬办法,岗位津贴只与职位挂钩,并不能反映出一个人的能力水平和工作业绩。
2. 管理资源中缺乏先进的管理观念。由于管理机制落后,工作人员抱着铁饭碗打不烂的思想,不思进取,墨守陈规,时间观念不强,办事不讲求效益和效率;应付型工作作风普遍,主动创造性开展工作的人不多;闭门造车,部门间信息交流与沟通观念不强,局部利益重于全局利益,各自为政,本位主义严重;国家拨款不心疼,节约意识、市场意识和危机意识不强;平均主义大锅饭不仅使大部分管理人员不作为,而且也使管理人才消沉,失去工作创造性。
3. 管理资源中缺乏大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大多数高校一般只重视教师资源的引进与培养,不重视管理人才的培养、挖掘和利用,造成管理的行家缺乏。只会处理日常事务的操作人员过多;政策水平、思想素质、问题意识、创新思维较高的人员偏少;具有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能独立解决问题的高级管理人才匮乏。岗位配置错位,如将操作型人员放在领导岗位,导致不能改革创新,工作毫无生机。各种财物资源大部分掌握在素质不高的行政管理人员手里,“以师为本”、“以生为本”的意识不强,自身利益优先于教师与学生利益之上,是导致高校各种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的原因。
三、管理资源优化的有效途径
(一)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关键的问题是管理人员的管理。
1. 加强管理岗位分析与定位,实现人职匹配
学校总体规划决定部门目标定位和岗位定位,在对岗位进行职能分析和定位的基础上,再根据岗位需要配备合适的人员。在实行人职匹配时,注重分层配置,分清操作型、管理型、决策型人才的不同素质和能力特征,用人所长,使管理人员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利用。
2. 注重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与兑现,促进管理资源增殖
岗位绩效管理是学校价值分配的基础,具体做法是:首先审核岗位目标是什么,是否有力支撑部门目标,要求岗位人员每天做工作日志,对照目标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总结。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对岗位绩效进行分析,总结绩效突出者的经验,查明绩效低下者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组织评价,作为兑现岗位津贴、绩效工资的依据。岗位绩效工资的兑现可采取弹性制。绩效非常突出者比照上一层岗位津贴奖励,上级人员如果岗位绩效考核较差应降到下级兑现,岗位绩效严重不足者应停止绩效工资并调离该岗位。同一级的岗位也应该根据所承担的责任、需要的能力、付出的劳动量不一样而区别确定并兑现岗位绩效工资。目的是激发管理人员的管理潜能,实现管理资源增殖。
3. 精兵简政、加强培训,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
学校管理的职能定位主要是服务,是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为教师和学生服务。所以,管理人员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制定各项制度时,应该在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共同参与认同下进行,在执行制度时淡化行政命令色彩,强化服务意识。对那些文化水平低又无管理能力的人员进行裁减,对职能重叠、无关紧要的岗位应于削减。对与人、财、物相关,尤其是与教师和学生紧密相关的管理服务部门应多配置优秀的管理人才。同时,加大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重点培训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业务水平。
(二) 财物资源管理
配置优秀管理人才,从上至下树立节约资源、有效利用资源的观念,是财力资源与物力资源管理的有效途径。财力资源管理重点是配置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对教育成本进行有效控制,教育成本的控制需要全校上下都有成本控制的观念,部门负责具体任务控制,中层侧重管理控制,高层负责组织运行的宏观控制。物力资源管理重点是配置廉洁、负责、专业熟练、敢抓敢管的优秀管理人才,把好项目计划审批关和价格、质量关,建立责任追究制,还要建立节约物力资源的统计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向学校领导通报情况,定期组织设备仪器清查,成立维修保养专业队伍,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
(三) 教育管理资源整合
高校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的管理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高校应重视建立优化管理协调机制,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内部审计的职能应扩充为:对各种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了解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或内部控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从宏观上将所有教育资源进行协调、整合、优化、监督、评价,从而促进有效控制成本费用,为学校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教育资源提供决策参谋。
【参考文献】
[1] 温家宝. 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在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电视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2005- 6- 30.
[2] 江月孙,赵敏. 学校管理学 [M] .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3] 张晖,许琳. 解决大学管理科层化倾向的思路 [J] . 高等理科教育,2005, (1) .
[4] 范先佐主编. 教育财务与成本管理 [M]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