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中国教育报》2008年6月29日第2版
本报讯 (通讯员 罗静 记者 陈瑞昌)在存有4万只小鼠的库房和实验室里,10多位教授和60多位博士生、硕士生整日与鼠相伴,努力找寻治疗人类疾病的“密钥”……这是记者日前在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主持建成的“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里看到的情景。该资源库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基因剔除小鼠的技术服务平台。
模式动物研究所是南京大学的“学科特区”之一。目前,南大已有5个这样的“学科特区”,它们以“学科新、机制活、效益高”的显著特征,成为南京大学体制创新、学术创新的重要标志。
“学科新”是南大“学科特区”的首要特点。1999年,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蒋树声前往美国参加中美大学校长论坛,了解到以刘建宁为首的哈佛大学心血管实验室具有国际一流水准,其研究人员各有建树。于是,蒋树声专程去拜访这位杰出校友。数小时的倾谈,促成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设想落地生根:分子医学是新型边缘学科,以分子生物学方法解决现代医学重大疑难问题,而南大生命科学学科建设已有一定基础。将这支分子医学的学科力量引入南大,不仅能开拓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还将带动整个生命科学学科群的活跃发展。就这样,哈佛实验室“成建制”引进南大。2000年5月,南大第一个“学科特区”---分子医学研究所正式挂牌。与分子医学研究所一样,南大其他的各个“学科特区”,都是根据现代学科发展的趋势和该校学科发展的特点,在国际科技前沿领域选择少数几个突破口,以形成局部优势,促进学科交叉和新兴学科的发展,从而带动学校学科整体的发展。
“机制活”是该校“学科特区”的核心内涵。这些“学科特区”按照国际惯例,采用所长负责制,在人、财、物等方面享有充分自主权:所长看准研究方向按需招人,不再是“有了人再去找课题”,而是“有了课题选择合适的人”;实施目标考核管理,工资、待遇等与工作绩效挂钩,考核不合格者可以解聘;人员设置灵活,全年在校工作与每年不定期来校工作相结合。研究人员经负责人批准可自由往返于国内外,保持对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的跟踪。灵活开放的机制,使南大“学科特区”成为吸引海外优秀青年学者的“人才特区”。在美国一家著名大学工作的高翔,卖掉了在美国的住房,到南大分子医学研究所落户,并于2002年组建了“模式动物研究所”;2003年10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席教授田刚出任南大现代数学研究所所长。
除了给予有力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外,南大众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对“学科特区”优先开放,强大的学科群全力提供支撑。短短几年内,这些“学科特区”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多项任务,在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发表SCI论文上多有建树,一批年轻的“海归”学者也在学科特区的吸引下陆续回国,成长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得主或新兴学科的领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