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中国教育科研参考
今天,在我国高等系统里,存在着大量过去由行业部门举办、服务行业发展、办学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高校。这一类高校园其历史传统、学科优势、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突出的行业性特点,形成了一个相对较为独特的高校群体。去年年底,教育部直属的22所具有突出行业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在北京召开了首届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发展论坛。会议提出了“特色型”大学的概念,指出特色型大学就足“具有行业背景和突出学科优势的高水平特色大学”,是“以行业为依托,围绕行业需求,针对行业特点,为特定行业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大学或学院。”会议认为特色型大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相对独特的类型,呼吁国家重视和加强特色型大学建设。笔者同意特色型大学办学的相对独特性及加强特色型大学的建设。在此,不揣浅陋,就建设特色型大学谈一点管窥之见。
一、特色型大学概念的辨析
半年来,“特色型大学”概念的提出已为很多人知晓,但也让人产生了很多误解。首先,在“特色”方面:每一所院校都应有办学特色,那么怎么还有专门的“特色型大学”呢?如果特色型大学成立,那其他高校是否就是没有特色?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中要求本科院校教学都应所特色,那么特色型大学的特色是否与评估中的教学和人才培养特色同义;其次,在“型”方面,什么才能称为是“型”,“型”具有什么特点等等。笔者认为:
1.特色型大学的“特色”不是仅仅指她的教学和人才培养特色,而是指她的整体的大学特色。当然,教学和人才培养特色是大学特色的一个重要体现,但是大学特色还体现在除教学之外的其他诸多方面,如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大学文化、历史传统、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多个层次和方面都体现了大学特色。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特色型大学的特色并不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中的特色,而是指大学在办学各个层面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突出特点。另外,特色型大学的特色具体指的就是行业性,即大学在历史传统、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以及体制、机制和文化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与行业的紧密联系,行业性成为大学各个层面的重要特色。
2.成为一个“型”,则必有两个条件:一是数量多,构成了一个同质性强的小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特点、追求;二是“型”是对一种事物的立体的、全面的、深刻的刻画。成为一种“型”的事物,其独特的特点渗透在事物的一切方面和层次,是根深蒂固的、无处不在的、无时不在的。特色型大学的行业特性就是渗透在大学的各个层次和方面了,是大学持续、稳定的特点。
可见,特色型大学其实就是以行业性为大学特色的一类大学,行业性体现在其办学传统、管理体制机制和大学文化上,体现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所以特色型大学准确地说应该是“行业特色型大学。
二、建设行业特色型大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建设行业特色型大学并不是要回到过去部委办学的老路,而是要在教育部门统一办学的前提下加强行业特色型大学与行业主管、生产部门的联系。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大多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的院系调整。这次调整的基本思想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一致,与国家工业发展格局相
配套,按照专业大类调整、设置丁一大批高度专门化的高等学校。这些高校与行业紧密相连,由行业主管部门举办、管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些行业高校有针对性地、专门性地培养了当时国家工业发展所需要的行业人才,为我国基础工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足这种体制下的行业高校由于学科单一、专业划分过细,造成人才培养的口径过窄、基础过“薄”。同时由于实行条块分割、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造成教育资源分散、“小而全”,设置重复,管得过死,缺乏活力,效率低下。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中央提出了“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将原来由各行业主管部门举办的高校在横向上划归到教育主管部门(或下放到省级政府,但也是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管理)。在新的管理体制下,原行业举办高校摆脱了行业束缚,向多科性或综合性大学发展,人才培养基础更加扎实、知识面更宽,综合素质更强,并且资源得到有效配置,活力增强。但是这种体制同样造成了原行业高校与行业主管、生产部门关系淡薄,行业特色逐
渐淡化,行业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的优势下降等问题,同时这种类型院校还因为外部制度导向出现综合化、千校一面、缺乏特色等情况。
今天,建设行业特色型大学就是要克服新旧两种管理体制的弊端,发挥两种体制的长处。我们既要-簪持教育部门统一办学、管理,避免重新回到过去部门办学、条块分割的计划体制,又要克服原行业举办大学移交到教育部门后行业特色逐渐弱化的问题。因此,建设行业特色型大学就是要在坚持教育部门统一办学的前提下,加强原行业举办的大学与行业主管、生产部门的联系,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机制,使行业特色型大学更好地接受行业部门的业务指导,更好地服务行业发展。
2.建设行业特色型大学并不是要让行业特色型大学垄断行业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资源,形成行业特色型大学独大排它的封闭状况,而是要在行业资源开放基础上促进所有高校的竞争,在竞争中形成行业特色型大学的优势,建设行业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重点骨干基地。加强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建设,强化行业特色型大学与行业主管、生产部门的联系,目的是要强化行业特色型大学作为行业重点科研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的地位,但这并不是意味着要求行业主管部门对行业特色型大学实行完全的政策倾斜,让行业特色型大学垄断行业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独享行业主管部门的诸多资源,实行行业垄断和封闭,而是要通过建立联系机制和沟通渠道,让行业特色型大学更充分、完全,及时、迅速地了解行业生产的实际需求.让行业特色型大学在现有优势基础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地为行业服务,为实现行业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持。加强特色型大学建设是要在坚持开放和竞争的基础上,让所有高校都有参与行业资源分配、服务行业生产的机会,在开放和竞争中使行业特色型大学发挥自己的优势,促进行业特色型大学脱颖而出,凸显优势,逐渐成为行业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的重点骨干和中心基地,成为实现国家行业发展战略的支撑力量。实行行业科研和教育资源分配的开放和竞争,一方面是要让其他高校填补行业特色型大学所不能兼顾的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允许其他高校参与竞争,将对行业特色型大学提供强劲的压力和动山,促使他们不断发展,提高服务能力,做出更大贡献。
3.建设行业特色型大学并不是要取消或弱化其他一切非行业性或行业性较弱的学科专业,而是要在多学科专业共生效应的基础上构建行业特色学科专业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促进行业特色学科专业的发展。行业特色型大学的特色在于行业性,主要体现在作为教学和科研单位的学科专业的设置上。建设行业特色型大学,就要进一步加强其行业特色学科专业的建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取消或弱化其他所有的非行业特色或行业特色不明显的学科专业。其原因有二:一是现代科学发展的特点是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台,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任何一个学科、专业都是处在充满联系的学科专业生态环境之中,它们的发展离不开相关学科专业的支持。它们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其他相关学科专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新理论的提出和新技术的发明需要多学科的参与和相互加强。学科专业的生态性告诉我们任何切断学科联系、孤独地建设“重点”学科的做法是错误的。二是在现代社会里,人才素质的要求日益综合化,要求人才培养要有较宽广的知识面,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专业知识单一、专业划分过细、知识面较窄等的人才不符台社会的要求。基于此两点原因,我们建没 行业特色型大学,一方面不能片面取消其他学科专业,孤立地建设行业特色学科专业。那样我们可能破坏了学科专业的生态环境,从而削弱了行业特色学科专业发展生长的基础和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贪大求全,走综合性大学的发展方向,那样可能因为资源有限、平均用力,从而最终也会削弱行业特色学科专业。我们应该在充分考虑学科专业生态性和人才培养素质综合化的基础上,以行监特色学科为中心,进行相关多学科设置,以学科间的烘托和增进来促进行业学科专业的发展建设,保持并增强行业特色。
4.建设行业特色型大学并不是仅仅只是加强学科专业的建设,而是一个包括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教学方式、大学文化等多个层面建设的综合工程。行业特色型大学的特色主要是体现在具有行业特色的学科专业上,因此建设行业特色型大学,首要地就是要加强学科专业的建设,提高特色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研发水平。但是建设行业特色型大学又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科专业建设上,因为作为一种特色“型”的大学,特色是渗透在大学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建设特色型大学就包括多个层面的建设。如在管理体制上,行业特色型大学应与行业主管部门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接受业务指导。在学校内部管理上,要吸收行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人才培养目标、就业等方面听取行业生产部门的声音;在教学方式上,总的要求就是要重视实践教学,重视产学研合作,要根据行业特点开发独特的教学方、方法;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突出行生文化,以行业文化吸引、熏陶师生,培养师生爱行敬业的精神。所以说,建设行业特色型大学,是一个全面的、立体的工程,涉及各个层面,只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共同建设,才能促进特色型大学的行业特色的增强,从而提高行业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的效率与质量。
5.建设行业特色型大学并不是要单单依靠政府或着高校自身,而是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利益相关者有多个,比如高校自身、教育部门,行业部门。在建设行业特色型大学时,我们不能仅仅寄希望于教育主管部门,希望为行业特色型大学开辟一个“教育特区”,在教育资源分配时予以特别照顾;也不能仅仅要求行业主管部门对行业特色型高校实行完全的政策倾斜,将行业资源垄断性地给予行业特色型大学;我们也不能将建设行业特色型大学的任务完全放在高校本身,因为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存在和建设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建设行业特色型大学,应该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转变政府职能、政校分开的基础上加强引导,促进多方合作:教育主管部门要在坚持高等教育质量和基本办学原则的前提下,通过改革评价、改变拨款方式等手段,为行业特色型大学营造公平合理的制度环境,引导、鼓励行业特色型大学保持行业特色;行业主管部门要在开放、竞争的基础上,与行业特色型大学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和信任关系,通过业务指导、资源支持等方式引导行业特色型大学加强传统优势,保持特色,在开放中竞争,在竞争中成长,逐渐将行业特色型大学建设成为行业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的重要基地,成为实施行业发展战略的支撑力量;大学自身也要进行准确定位,明确发展目标,以行业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为核心,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教学方式方法、大学文化等方面努力适应行业特色型大学的要求,努力保持并增强行业特色。